-39|大师远去,荣光永存(3)
郑守仁长驻施工现场,及时解决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难题,为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、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、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工程设计、施工作出了贡献。
8月27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、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在杭州逝世,享年91岁。
曹楚南在钢铁表面磷化处理、铝合金和镁合金的阳极氧化处理、腐蚀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。
9月7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,武器系统总体、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,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、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、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院长、二院科技委主任陈定昌在北京逝世,享年83岁。
陈定昌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、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,他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。
9月22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,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,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、科技部主任李东英在北京逝世,享年100岁。
李东英是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之一,是我国第一个把稀土应用到农业领域的人。
9月24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、国际著名生态学家、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学部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张新时在美国逝世,享年86岁。
张新时是中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的创始人,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植被数量生态学实验室。
9月26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,著名理论物理学家、粒子物理学家,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元本在北京逝世,享年92岁。
戴元本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,并在奇异位势和非定域位势的瑞奇极点理论、层子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。
10月8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物理化学家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若庄在北京逝世,享年95岁。
刘若庄主要从事分子间相互作用、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理论的研究,在我国开创了电子结构计算并持续推动我国计算量子化学的研究。
10月17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,著名化学家、教育家,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在武汉逝世,享年80岁。
面对最难溶解的高分子,张俐娜开创了一些列崭新的无毒、低成本的“绿色”溶解技术。
10月21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在西安逝世,享年93岁。
保铮一生致力于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,为我国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10月28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,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、党委副书记,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文伏波在武汉逝世,享年96岁。
文伏波从事水利工作近70年来,先后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,负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、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全过程设计。
10月30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、著名心血管病学家、医学教育家陈灏珠在上海逝世,享年96岁。
陈灏珠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,是中国“当代心脏病学”主要奠基人之一。
11月7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、名誉院长,著名黄瓜育种专家侯锋在天津逝世,享年93岁。
上世纪60年代,被称为“黄瓜王”的侯锋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。他研究品种的育成和推广,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黄瓜生产的落后局面。
文章来源:《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》 网址: http://www.fmyjclkxygcbjb.cn/zonghexinwen/2021/0821/501.html
上一篇:深空深海装备实现中国创造
下一篇:西北工业大学的“王牌专业”,“三航”VS材料科